2024年9月9日上午,由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體育廣電和旅游局主辦,由喀什地區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新疆藝術學院、石河子大學支持的“新疆土陶藝術展”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展。
通過加強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充分挖掘和有效運用新疆各民族交往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以展覽的形式梳理展現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疆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更是中華民族大家庭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重要成員。我們通過新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展覽宣傳,把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本次展覽以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旨,分為“彩陶之路”、“萬里同風”和“非遺傳承”三個單元。此次展覽共展出新疆土陶800余件,其中還展出了新疆地區自史前時代以來各時期出土的陶器資料圖片,以及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土陶技藝的相關實物,如模制法模具、新疆土陶紋樣模戳、陶泥顏料、瓷泥顏料、釉礦料、實驗試釉罩等,以此展現陶器承載的歷史文化、現代生活和未來傳承。
第一單元“彩陶之路”:彩陶由黃河上游經過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天山地區,沿著天山山脈這座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大陸橋緩慢西進,一路撒下彩陶文化的種子,在天山山間盆地河谷區域,再度開花結果。
彩陶之路前后歷時幾千年,沿途不同的彩陶文化是中原黃河文明一波又一波向外不斷傳播的歷史縮影。伴隨著史前東西向的彩陶之路,黃河流域的粟、黍作物傳至河西、新疆。反映了根源于黃河流域以彩陶為代表的農業文化對天山地區史前文化的影響的過程,反映的是新疆與黃河流域持續不斷的密切往來。黃河流域彩陶文化西漸天山,經歷了數千年之久的文化積淀,映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形成。
彩陶之路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要通道,是“絲綢之路”的前身,對中西方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都產生過重要影響。
第二單元“萬里同風”:自漢代設立西城都護府始,新疆地區正式成為中國版圖的一部分,“天下為一,萬里同風”。在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統治下,屯墾戍邊的實施,絲綢之路的暢通,促進了新疆社會經濟文化發展和繁榮,并有力推動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新工藝的陶器不斷涌現,新疆陶器有了進一步發展,造型更加豐富多姿。
漢代以來,素紋陶器在新疆也有很大的發展,陶器注重實用性和藝術性的結合。也采用刻飾與貼塑并重的手法裝飾陶器,線型紋樣雕刻更加細膩繁縟,并出現了鏤刻精細,雕飾紋樣華美的陶器。
從晉代開始,新疆出現了釉陶。北朝時綠彩與白彩出現在陶器紋樣中。魏晉、隋唐時期,新疆各地制陶工藝中出現了模制陶器和外來裝飾紋樣,尤其受到佛教文化藝術的影響。在庫車、巴楚、喀什、和田等地出土了許多造型新穎、裝飾繁縟的陶器藝術品。
唐代,吐魯番地區受中原影響,吐魯番大多唐古墓出土的陶器,均為輪制,并在陶器表面施敷黑底上用紅、白、藍等色繪出連花、卷云等圖案,反映出高昌地區魏晉以來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以動物、人物形態塑形是漢唐以來新疆素紋陶的又一特色。
宋元時期產生的低溫釉陶器和瓷器,不僅是生活中的實用器物,同時也成為建筑裝飾材料而用于美化生活。
新疆伊犁地區阿里麻利古城出土的一批元代內地名窯瓷器,見證了中原地區與新疆的密切交往,豐富和影響了新疆陶瓷藝術。
第三單元“非遺傳承”:2006年5月20日,維吾爾族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編號Ⅷ-6)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新疆土陶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而興起,其間不斷發展創新,一直流傳至今。如今喀什地區的英吉沙縣、吐魯番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圖木舒克轄區是模制法土陶燒制技藝流傳的主要地區。其中,英吉沙縣的土陶分為素陶和琉璃陶兩類,其產品造型古樸,民族特色濃郁;吐魯番地區的土陶器可分為素陶、素釉陶和彩釉陶三種,制作工序復雜,風格別具;圖木舒克轄區則深受古代龜茲文化的影響,鄉土氣息十足,題材廣泛,藝術觀賞價值頗高。
土陶蘊含了新疆地區人民基于歷史傳統、宗教信仰、禮儀習俗等形成的文化觀念,充分反映了新疆地區的審美情趣,為東西方文明交流,特別是中華文化一脈多枝提供了重要的例證,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實用價值。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