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在農安縣哈拉海鎮程家坨子村維龍種植專業合作社,返鄉創業大學生馬熒正用手機在直播間推介著家鄉的“三辣”特產。 梁闖 攝
“大家抓緊時間下單!咱家的珠蔥產自‘三辣之鄉’——農安縣哈拉海鎮,個大皮薄、辣味純正、品質放心,非常適合做調味佳品……”25日,在農安縣哈拉海鎮程家坨子村維龍種植專業合作社,一間堆滿農產品的儲藏庫里,返鄉創業大學生馬熒正在直播間推介著家鄉的“三辣”特產。
一旁的產品打包區域內,幾名工作人員正熟練地篩選、分揀、裝箱,快遞打包機按照訂單有序包裝產品,快遞員將封箱后的產品搬運裝車……大院里一派繁忙的景象。“別小瞧我這直播間,高峰期每天的訂單量能達到2000多單,日銷售量2000多公斤。”維龍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熒說,“往近了看,直播帶貨擴大銷路帶富鄉親;從長遠看,線上銷售與時俱進打響品牌。”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鼓勵發展農產品電商直采、定制生產等模式。在互聯網時代,手機成了“新農具”,網絡直播成了“新農活”,馬熒儼然成了“新農人”。過去兩年,這位以直播方式帶動當地“三辣”產品銷售的“90后”,為家鄉的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都說萬事開頭難,但只要找對方法,就會有收獲。談起直播帶貨的經歷,馬熒頗有感慨,“我最初是關注到網上有賣各種農特產品的,就想如果能用這種方法來賣家鄉的‘三辣’產品該多好。”很快,通過多方取經學習,交流直播帶貨經驗,她開通了第一家網店。家鄉的農特產品一下成了短視頻中的主角、直播間里的暢銷品。“父親負責貨源,我變身主播,直播間高峰時觀看人數達到幾百人,‘雙11’當天,銷量直接爆單。”馬熒說。
經過不斷發展,如今馬熒已經接連開了20多個網店,吸引了2萬多名粉絲的關注,成了十里八村遠近聞名的“帶貨王”。在她的努力下,當地的主要經濟作物“三辣”,從單一的線下銷售轉而乘上互聯網東風,村民家的蔬菜、大米等土特產,也都通過直播間登上了“云端”,不僅打通了外銷市場,更讓農產品提高了“身價”。
“過去種珠蔥主要靠客商收購,生怕出現壓價、低價的情況。現在有了直播帶貨,足不出戶就能賣到全國各地。”說起直播帶貨帶來的實惠,農戶遲發成笑呵呵地說,“合作社都是按等級高于市場價收購,這邊采收那邊就有了訂單,銷售快、收益高,每畝地至少能增收五六百元。”
年成交量穩定在40萬單,年成交額達900多萬元,年銷售農產品900多噸……在馬熒看來,直播帶貨能這么順利,最主要的還是誠信為本、貨真價實,“從挑選產品到打包裝箱,直至訂單郵寄,我們在每個環節都嚴格把關。”馬熒告訴記者,她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希望今年能打個漂亮仗,年成交額突破千萬元,年銷售農產品千萬噸。
電商為鄉村振興賦予了新能量。作為一名“新農人”,馬熒給這片土地帶來了“新流量”,同時她也琢磨著今后的發展方向:做自己的品牌,通過“互聯網+農業”把身邊更多的農戶帶動起來,讓農產品銷售搭上電商“快車”。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