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倪女士的丈夫去年不幸落水,嚴重的腦部缺氧導致智力受到損害,留下了智力殘疾,平時連吃頓飯都需要有人專門告知他,根本沒有能力獨立使用手機,但他的手機卻在不知不覺間消費了5614元。
從消費記錄可以看到,自10月7號往后的四天時間里,倪女士丈夫的支付寶總共花出了5614元,全部用于游戲充值。平時負責照顧丈夫的是他們的兒子小寶,小寶今年只有九歲,平時要負責買食材給爸爸做晚飯,所以知道支付密碼。
而在工廠上班的倪女士一個月收入只有2151元,當她發現損失了這么多錢后,立馬聯系游戲公司請求退款,游戲客服說需要聯系游戲銷售平臺,也就是手機廠商進行處理。
手機廠商的的客服指出,倪女士需提供消費者是未成年兒童的證據,比如家長不在孩子身邊,最好有孩子和其他同學聊天的記錄。這些相關資料倪女士都已經準備整理好,并發給了手機廠商進行處理,希望有一個圓滿的解決方案。
一般來說,我們把拿父母手機亂給游戲充錢的孩子稱作"熊孩子",可是這一稱號卻無論如何也安不到此次事件中肇事的9歲男孩頭上去。因為他很懂事,小小年紀,父親遇險生病,他每天堅持照顧父親的生活,讓母親可以放心上班賺錢養家,從本質上講男孩真的不"熊",他只是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
據男孩自己講述,他知道父親的手機里沒有多少錢,于是用支付寶的花唄付款,還天真地以為花唄的錢可以隨便花,不知道這就和信用卡一樣,到期后是需要歸還的。
近年來這樣的事情時有發生,尤其是今年上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響,孩子們都宅在家里一邊躲疫情一邊上網課。可以名正言順地使用電子產品了,結果熊孩子給游戲充值或者打賞主播的事件層出不窮。
哈爾濱市王女士的孩子就是上網課期間,用平板電腦給游戲充值,短時間內花掉了7000多元。孩子的母親表示既氣憤又無奈,可是孩子看上去一副無所謂的樣子,因為小小的他不知道這么多錢意味著什么。
而哈爾濱楊木村的王先生,去銀行辦理業務時才發現卡上少了10000多元。剛開始以為是被人盜刷了,后來發現這些錢都被孩子玩網絡游戲時花掉了,買了游戲道具和人物皮膚等。
還有和妻子務農的施先生,原本卡上存有45000元,結果孩子用妻子的手機上網課,同時下載了9款網絡游戲,不斷地把錢都充了進去。短短的11分鐘,他就往一款游戲里充值了4500元。
這些家長之所以將孩子惹的禍公布出來,基本上都是在他們向游戲公司要求退款時,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不得已才向媒體曝光。大家的錢都是辛辛苦苦賺來的,家長們也是抱著一絲希望多方求助。
其實,我國早已出臺了相關政策,規定8至18歲的青少年兒童等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其監護人不知情和不同意時,給網絡游戲充值或者打賞直播平臺,這些都屬于與行為人年齡和智力不匹配的行為,如果監護人要求平臺退款,法院應當給予支持。
但是要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家長們首先要從自身做起,不能等事情發生了,再依靠法律制度走上討回錢財的道路,畢竟掏錢容易要錢難。
孩子需要使用電子產品時,有條件的家庭可以準備專用的手機或者平板電腦,里面的支付軟件能刪除的徹底刪除,需要保留的則關閉一些重要功能。
還有支付密碼千萬不能告訴孩子,倪女士家屬于特殊情況,兒子得用手機給父親買東西,但是一般家庭則不牽涉這種情況。
如果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必須告知孩子自己的手機支付密碼,則要保證里面的現金量比較少。同時像花唄和借唄這樣的功能都要確保是關閉的狀態,當然對孩子進行金錢觀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還有在生活中要盡早地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讓孩子了解錢對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正確花錢,如何避免掉入陷阱之中,從而造成錢財的損失。
人人都說掙錢不容易,可是熊孩子敗家卻是瞬間的事兒,網絡支付極大地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也給有孩子的家庭敲響了警鐘。在將手機交給孩子的那一刻,一定要做好防范措施,只有這樣才能防患于未然。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呢?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