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遲末 作
近日,有網友稱,自己去江蘇南京旅游,在地鐵上因手機外放而收到“罰單”,引發關注。3月5日,南京地鐵回應稱,屬實,車廂內有稽查人員進行巡邏。不少網友覺得,手機大聲外放的確影響他人,此舉能夠讓乘坐環境更清爽安靜,建議推廣。還有網友稱,自己此前乘坐南京地鐵,因為沒忍住喝了奶茶也被“罰”。(據《蘭江導報》)
確切地說,網友收到的這張“罰單”并不是需要繳納罰款的罰單,而是一張“禁止行為告知單”,算是對當事人的一種提醒和勸導。
面對這張因乘客在地鐵車廂內手機外放而產生的“罰單”,還有網友表示自己此前因在乘坐南京地鐵時喝了一口奶茶而收到了同樣的“罰單”。此事在網絡上曝光后,多數網友都表達了對南京地鐵的支持,希望這樣的做法能夠在全國更多地方推廣,同時也能在地鐵以外的公共場所,包括公交車、高鐵動車等處推廣。
網友的這種觀點充分說明,大多數人對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是非常反感和抵觸的。就像手機外放,少數人只圖自己方便,完全不顧周圍人的感受,不但會嚴重影響他人乘坐公交、地鐵等公共交通工具時的體驗,而且容易導致彼此之間的矛盾和糾紛,甚至引發沖突。
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紛紛出臺措施,對這種不文明現象予以遏制。2020年4月1日,交通運輸部印發的《城市軌道交通客運組織與服務管理辦法》正式實施,其中就明文規定禁止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而《南京市軌道交通條例》規定,工作人員巡查,發現有隨地吐痰、躺臥、車廂內飲食、大聲喧嘩、使用電子設備時外放聲音等相關禁止行為,應開具相應的告知單。如果情節嚴重,應進行罰款。所有的處理過程,都要有相應的記錄。
對包括手機外放在內的不文明行為,從原來的不管不問到“睜只眼閉只眼”,再到現在開具“罰單”予以規勸和提醒,說明從政府到社會,對公共場所不文明行為的容忍度越來越低,對這些不文明行為的治理力度也越來越大了。這當然是值得肯定的,因為文明的社會環境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的,而對于少數人的不文明行為,除了加強宣傳和引導,更主要的還是需要從法律與制度的層面入手予以規制。
實際上,針對公共場所的不文明行為,很多地方政府都出臺了法規條例,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果都能像南京地鐵這樣,乘客手機外放要“吃罰單”、在車廂內喝奶茶也要“吃罰單”,勢必會對公眾帶來更好的引導和警示作用。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