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日)下午,《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了2020年十大語文差錯,其中多個差錯都與疫情相關。
一、 “新冠”的“冠”誤讀為guàn。
“新冠”幾乎每天都在各類媒體中出現,常有人將“冠”誤讀成guàn。“冠”是個多音字:讀guān,名詞,指帽子或形似帽子的東西;讀guàn,動詞,指戴帽子。“新冠”是“新型冠狀病毒”的簡稱;“冠狀病毒”是一種球形病毒,因其外膜上有形似中世紀歐洲王冠上的棒狀突起而得名。 “新冠”的“冠”取“王冠”之義,名詞,當讀guān而不讀guàn。
二、“戴口罩”誤為“帶口罩”。
“戴口罩”是最有效的防疫措施,在相關宣傳中常被誤為“帶口罩”。“戴”指把物品加在能發揮其功用的身體某一部位,“帶”指隨身攜帶、拿著某物品。“戴口罩”指將口罩正確地加于口鼻之上,“帶口罩”即隨身攜帶、拿著口罩。顯然,“戴口罩”能阻止病毒入侵呼吸系統,而“帶口罩”無法隔絕病毒。
三、“共渡難關”誤為“共度難關”。
新冠病毒肆虐,各行各業都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共渡難關”成為一個高頻詞,其中的“渡”常誤為“度”。“度”與“渡”均可指跨過、越過、經過,古漢語中常混用,但如今二者已分工:“度”與時間概念搭配,如度日、歡度佳節;“渡”與空間概念搭配,如渡河、遠渡重洋。難關,本義指難通過的關口,是空間概念,與之搭配的應是“渡”而不是“度”。
四、“杏林”誤為“杏壇”。
廣大醫務人員不顧個人生命危險,逆行出征,在抗疫一線做出重大貢獻。不少詩文用“杏林天使”“杏林豪杰”來稱頌他們,但“杏林”常被誤為“杏壇”。“杏林”與三國吳人董奉有關,據說他看病不收錢,只要求病愈的人在他家附近種杏樹,病重者種五棵,輕者種一棵,日久蔚然成林。后世以“杏林”稱良醫,也指醫學界。“杏壇”則與孔子有關,相傳孔子曾于杏壇之上授業,后世便稱講學之地為“杏壇”,現泛指教育界。
五、“宵禁”誤為“霄禁”。
在報道國外防疫措施時,“宵禁”頻頻見諸各種媒體中,但常常被誤成“霄禁”。“宵”指夜晚,“霄”指云、天空。宵禁,即禁止夜間活動。大多數人白天要工作,所以許多國家只限制夜間活動。為防疫而宵禁,根本目的是減少非必要的人際接觸。“宵禁”與云、天空無關,不能寫成“霄禁”。
六、“擠兌”誤為“擠對”。
在新冠疫情威脅下,許多國家的醫療系統幾近崩潰邊沿,不少媒體稱“醫療資源出現擠對”。其中的“擠對”應為“擠兌”。“兌”即兌換;“擠兌”本指銀行券持有人爭相向發行銀行兌換現金的現象,嚴重時會使銀行崩潰,失去兌付能力。醫療資源被擠占,可類比為“擠兌”。“擠對”指逼迫別人屈從, “醫療資源出現擠對”說不通。
七、“副作用”誤為“負作用”。
有媒體報道,某些防治新冠肺炎的疫苗或藥物出現了“負作用”,這里的“負作用”應為“副作用”。任何藥物的藥理作用都不是單一的,對特定的疾病而言,起治療作用的是“主作用”,對治療無效的其他作用是“副作用”。“副”與“主”相對,強調的是附帶。藥理學術語“副作用”不能寫成“負作用”。
八、誤用“嘆為觀止”形容疫情失控。
截至2020年年底,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超過2000萬,病亡人數超過35萬,均居世界之最。有媒體在報道相關新聞時稱:美國疫情防控形勢,讓人“嘆為觀止”。“嘆為觀止”是個成語,表示所見事物好到了極點。新冠疫情,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命與健康,是人類歷史上的大災難,不能用“嘆為觀止”形容。
九、“科創板”誤為“科創版”。
2020年11月,螞蟻集團發布暫緩上市公告,其中將“主板”“科創板”錯成了“主版”“科創版”。“板”指板塊,本指地球巖石圈的構造單元,引申指具有共同特點或聯系的各個組成部分。“主板”“科創板”是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板”取“板塊”之義。“版”指用于印刷的上面有文字、圖形的底子,“版塊”僅用于報刊、節目中。資本市場體系中的“主板”“科創板”,不能寫作“主版”“科創版”。
十、“螺螄粉”誤為“螺絲粉”。
2020年,廣西柳州特色小吃螺螄粉走紅。不少商家在宣傳時錯把“螺螄粉”寫作“螺絲粉”。螺螄,淡水螺的通稱,一般個體較小,可食用,肉味鮮美,營養豐富。螺絲,是螺釘的俗稱,通常用金屬制成,是圓柱形或圓錐形的零件,桿上帶螺紋,用于連接、固定。螺螄粉以螺螄為主要食材,和螺絲無關。
延伸閱讀
“2020年十大流行語”見證時代變遷
連日來,經過公開征集、專家評選、媒體投票等環節,各大機構開始發布“2020年十大流行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逆行者、后浪、脫貧、颯、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等熱詞榜上有名,為時代的里程留下了生動注腳和豐富表情。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間在語言上不斷留下“轍痕”。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手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流行語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其包含的信息與符號、思想與內涵被公眾認可,產生了認知默契與思想共鳴。
流行語是一個語言現象,更是一個社會現象,其中既有個人表達,也有宏大敘事。年度流行語里,幾乎不會有人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入選感到驚訝。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無論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可以不惜一切代價”;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決定性成就,“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始終彰顯著矢志不渝的人民情懷,映照著百年大黨的赤子之心,成為“中國之治”最根本的價值取向。“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高居流行語榜首,是民心所向、眾望所歸。
漢字走上“紅毯”,提示我們的記憶。如果2020年是一本書,“抗疫”無疑是最鮮明的主題,而“逆行者”則是最動人的字符。當生命遭遇寒冬,當民族陷入危難,總有人挺身而出、勇毅前行。晴川漢陽九衢黯,將士策馬驅疫魔。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從除夕之夜的“最美逆行”,到“誓死不退”的錚錚誓言,人民軍隊聞令而動、聽令而行,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用沖鋒在前、舍生忘死的英勇壯舉創造了一個個“子弟兵奇跡”。“逆行者”一詞的流行,定格著中國抗疫的表情,刻畫了英雄時代的群像。
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流行語。換上歷史的廣角鏡頭,流行語的變遷展現出時代的變與不變。從“互聯網+”,到“區塊鏈”;從“中國夢”,到“新時代”……這些流行語的持續更新、廣泛流傳,歸根結底是因為時代在變化、國家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既反映時代特質又推動時代的改變。同時,語言靜水深流,精神一脈相承,這些流行語的背后,拼搏奮斗的精神始終不變,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終不變,這些都將匯聚起強國強軍的磅礴力量。
如果把語言比喻成一座城市,那么這些沉淀下來的流行語就是城市建設中的一磚一瓦。“颯”是女性群體撐起半邊天的最美風景,“打工人”低調中帶著倔強,“后浪”奔涌匯入強軍洪流……感悟流行語的詼諧有趣、簡潔明快和獨特魅力,凝聚思想共識,汲取奮進力量,必將進一步匯聚起強軍興軍、破浪前行的正能量。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