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汽車8月3日報道
擁抱市場,還是故步自封?決定了未來十年,合資企業在中國的生死存亡。
作為第一家在中國成立的合資跨國汽車企業,上汽大眾40年歷程見證并推動著中國汽車產業快速成長。
【資料圖】
40年后的今天,汽車產業發生巨變。幾經起伏的上汽大眾,如何走好下一步?
受命于危難之際的上汽大眾總經理賈健旭,上任僅半年時間,已與團隊經歷了殘酷的價格戰、銷量下滑等嚴峻考驗。直面挑戰,不回避,講真話,能“落地”,是半年來這位年輕領導者傳遞出的信息。
正如經濟學家何帆在《變量》中所說,歷史從來都是一個“反轉大師”。
中國汽車產業從無到有,再到如今產銷千萬的全球第一大汽車銷售市場,合資企業在其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然而,隨著自主品牌的日漸強大、新能源市場的不斷崛起,曾經輝煌的合資企業開始陷入“困境”,來自市場的“寒意”從曾經的法系、美系逐步蔓延到了日系、德系。
部分合資車企1-6月累計銷量 | ||
企業 | 銷量(萬輛) | 同比增長 |
上汽大眾 | 50.33 | -12.4% |
廣汽豐田 | 45.28 | -9.5 |
一汽豐田 | 35.9 | -7.7 |
廣汽本田 | 28.75 | -19.5 |
東風本田 | 22.62 | -33 |
東風日產 | 34 | -27.2 |
網易汽車 |
點擊查看更多車型
作為曾經的銷量王者,上汽大眾也在快速發展的行業進程中,遭遇了“瓶頸”。
“原來我們都是從海外引進車型,到中國就能賣,但現在中國消費者不買這個賬,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對車的定義沒有真正根據中國消費者口味,或者說我們定義的產品不夠精準,不能完全滿足中國消費者的要求了,怎么辦?”
對于剛剛上任僅6個月的賈健旭來說,想要帶領這艘合資“巨船”調頭快速駛向電動、智能化賽道,首先要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眾所周知,與新勢力造車企業相比,合資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反應時間和速度,由于決策鏈長,決策方多,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形勢,很難在第一時間做出快速反應,這也使得合資企業一直處于“慢半拍”的節奏,超越更是無從說起。
對此,賈健旭決定打破條線區分的“壁壘”,建立4個VLE(車型條線負責人):奧迪、電車、小型燃油車、大型燃油車。
“我們過去的組織架構,執管會每個人管各自條線,每個條線很垂很專。但在 VLE 組織機構推出以后,條線之間打通了,大家從思維模式上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速度很重要,我們所有的溝通要更有效,馬上要有變化。”
在賈健旭看來,VLE最大的工作是跟中國消費者在一起去定義中國市場。
以PHEV為例,當下PHEV只有中國有,大眾美國、大眾德國都沒有,如果再讓狼堡來負責全面開發,那么,企業的成本和效率是完全不能滿足市場要求的,所以一定要做到“In China For China”。
這一決策很快便得到了德方的支持,原因無他,如今的中德雙方都很清楚,當下擺在上汽大眾面前的,只有兩條路可走:go bigger或者go home。
“我跟我們德方的第一副總談,5分鐘就達成一致意見,他說我太同意了,我愿意把我的分管條線的東西交出來,你也交出來,大家放在一起重新來安排這件事情,我們就一個目的,更有效率。”
“我一直在思考,原來我們做傳統燃油車,整車動力系統的創新是我們的核心能力,如果汽車完全電動化之后,像我們合資企業的投資點在哪里,我們核心競爭力在哪里?我們的USP是什么?”
正所謂“兵先勝而后求戰”,對于上汽大眾來說,在沒有掌握絕對“優勢”的前提下,全面“觸電”并不是當下最好的選擇。因此,賈健旭為上汽大眾定下了9個字的目標:促油車,穩電車,上奧迪。
“在過去近半年時間,我和團隊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時間在做的是聚焦改變我們的將來,要改變現在的局勢,一定要有產品,一定要有方向。無論是從動力總成解決方案,還是品牌和產品上,上汽大眾在2025年以后都是非常豐富的,但問題是眼前的困難時期也要過。”
賈健旭強調,所謂促油車不是要故步自封、拒絕改變,而是要穩市場、穩基盤,保證油車的銷量,把上汽大眾的市場份額奪回來。
“促油車不是要促每一款油車,一定要有聚焦,等未來再有PHEV出來之后,就可以進一步轉換。如果我們今天把所有東西都拉開打,在最優勢的市場別人把我打穿了,那么明天有產品出來了,我拿什么來轉化。”
當然,賈健旭的考量不止于此,在他看來,只有保持在油車市場的優勢地位,才能確保上汽大眾的供應商體系和經銷商體系健康。
“供應商和經銷商是我們兩個很重要的轉輪,他們體系里面什么東西是最主要的,我們就要把量打出來,反饋給經銷商和供應商。我們一定咬緊牙關,穩住我們的市占率,為2025年之后的奮斗做準備。”
有了油車的體量做“后盾”,上汽大眾才能更好的在電車市場“放手一搏”。這一點,在 ID.3( 參數丨 圖片)身上已然窺知。
今年7月初,上汽大眾宣布ID.3限時降價,最高降幅達到了3.7萬元,這也使得ID.3車型的起售價降到了12.59萬元,與歐洲市場ID.3車型售價3.99萬元歐元起(約合人民幣31.48萬元)相比,真是應了那句“我狠起來自己都打”。
而上汽大眾這一做法的目的也很明確,就是要體量、要市場。
“現在ID.3打的就是性價比,這個不是我們最終想要的USP,但是我們今天在市場上要占住這個地位。所以說我們現在聚焦一高一低,我們現在要通過這個低來占領我們的市場,把成本做下來,把市場地位鞏固住。”如今ID.作為合資純電銷冠的地位已經立起。7月最新數據顯示,單ID.3的7月訂單量就已破萬。
就像上汽大眾汽車有限公司銷售與市場執行副總經理、上海上汽大眾汽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俞經民所說,“不成規模活不下去”,為了明天,上汽大眾必須要舍得。
除了“促油車,穩電車”,還有一點也將成為上汽大眾在華發展的關鍵一環,那就是“上奧迪”。根據規劃,2025年8月-2026年8月,上汽奧迪將引入奧迪原汁原味的最高端的車型、一輛 SUV以及雙方共同開發的新電車,而這只是上汽奧迪 in China for China的第一階段,在第二階段,還將向中國市場推出更多新車。
“未來奧迪整體一定要有改變,電車有電的玩法,油車有油的玩法,我們會把奧迪電動車的平臺做上去。如果后續 PHEV 起來了,奧迪做成了,合資就會進入一個新的篇章,接下來會有很多想象空間。”
“沒有人能永遠站在頂峰,即便你能夠居安思危,未雨綢繆”。
回望過去,上汽大眾在成立的40年間里,曾經歷低谷與高峰,同時也在一次又一次的變革中找尋著新的發展機遇。
上 世紀70年代,中國汽車工業尚處于混沌初期,規模小、技術差、機械化程度底等問題亟待解決,為了實現“發展汽車強國”目標,一句“以市場換技術”拉開了中外合資的序幕。
經過長達6年的談判,中德雙方最終于1984年10月10日在人民大會堂簽訂了合營合同,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現更名“上汽大眾”)正式成立。之后,上汽大眾不負眾望,將中國第一款合資轎車—— 桑塔納的國產化率從2.7%一路提升至90%以上,并在1993年達到了年產量10萬輛,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國民“神車”。
正是有了上汽大眾這個成功的合資先驅在前,眾多跨國巨頭紛紛將目光聚焦到了中國這個嶄新的市場,一個又一個合資公司落地中國,開啟了我國汽車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窗口。
2004年,彼時的上汽大眾已擁有桑塔納、 帕薩特、Polo等主力車型,其中,國產帕薩特更是在當年首次將軸距加長了100mm,這也讓外界看到了上汽大眾對于中國用戶需求的精準把握。
數據顯示,2004年,上汽大眾全年銷量達35.5萬輛,穩居全國第一,而桑塔納(含桑塔納3000)也憑借著22.29萬輛的成績,拿下了單一車型的銷冠寶座。
然而,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車市經歷了入世后的首次“重創”。
彼時的中國車市正處于“補課性消費”的加速狀態,積攢多年的購買能量被集中釋放,上百款新車排隊進入中國市場,然而產能過剩的危機,在燃油和原材料價格上漲、政府的宏觀調控等諸多因素的影響下不斷發酵,使得當年車市增幅由2003年的70%一下跌落至13.7%,巨大的落差,讓一眾車企第一次感受到車市“寒冬”的凜冽,也拉開了中國車市的第一輪“價格戰”。
這場危機,讓上汽大眾在2005年痛失了其在中國市場近20年的銷量冠軍寶座,為此,上汽大眾破釜沉舟,提出了“從零開始,重新發展”的口號,開啟了以“產銷一體”為標志的首次轉型升級。
隨著對中國市場的本土化深耕和不斷創新,上汽大眾又相繼推出了 朗逸家族、 途觀L、 途昂、 途岳等一眾熱銷車型,實現了從AO級到C級、從緊湊級SUV到大型SUV的全覆蓋。
2016年,上汽大眾憑借著200萬輛的年銷量再次登頂國內乘用車銷量榜首,成為了中國首家年銷量突破200萬輛的車企,之后更是做到了連續四年銷量突破200萬輛。
2004年,上汽大眾在成立20年后迎來了第一個低谷期,如今,又一個20年即將到來,上汽大眾再一次站在了歷史的交叉路口,在電動化、智能化這場新局中,上汽大眾選擇主動變為Fast Follower。
“這個領域發展的很快,我們要做一個fast follower,follow還不夠,要做fast follower。我們要認清上汽大眾今天的狀態是一個合資企業,我們要讓我們的合作翻出一個新的篇章,能為我們提供消費者需要的解決方案的,我們都可以合作。靠我們的工程師一切都萬丈高樓平地起,我認為是沒有必要的。我們不能只是低頭拉車了,要抬頭看這個世界。”
時代的洪流瞬息萬變,淘汰、重塑和創新每一刻都在發生,在歷經40年的跌宕起伏后,如今的上汽大眾早已深諳低谷與巔峰的平衡之道,不爭一時得失,主動破局,抉方向,擇先機,為的就是讓外界看到一個“全新的上汽大眾”,這或許將是上汽大眾下一個新篇章的開端。
關鍵詞:
推薦閱讀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