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安徽師范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那天,家在云南的陳杰(化名)心里有些忐忑。父母離世,安徽路遠,學費是難題。
一通電話響起,陳杰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原來,學校學生資助管理中心已經了解到陳杰的情況。在老師介紹了相關資助政策后,陳杰的心里有了底……
這通電話之所以這么及時,得益于安徽師范大學打造的教管服一體化智慧思政平臺。“大數據畫像,菜單式幫扶”,安徽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蔣家平這樣概括這一平臺的功能。
智慧思政平臺在安徽的很多高校里不算“新鮮事”,可如何掌握全省高校學生的思政工作情況?如何使資源達到最大利用率?“安徽省高校智慧思政平臺”應運而生。創新機制、統一平臺、匯聚資源、數據驅動的省級一體化平臺建設,成為安徽省推進高校思政工作的“助燃器”和“加速器”。
統一平臺煥發高校思政新活力
“學生在哪里,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做到哪里。”中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副書記王佩剛表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許多新情況新任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網而生、因網而興、因網而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
在此背景下,2019年4月,安徽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其運轉載體“安徽省高校智慧思政平臺”囊括了思政教育、服務、管理等各項工作的核心功能。
“它是一個由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設立并領導,思政處具體指導,并委托安徽大學承擔建設管理運行的工作機構。”王佩剛介紹,安徽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職能主要有規劃設計、政策引領、標準制定、資源整合、評價考核五個方面。
全省平臺的搭建和管理并非易事。在管理上,安徽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遵循“專門人干專門事”的原則,派專人負責平臺的管理和日常運維。安徽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常務副主任余照務介紹,“目前中心有7位工作人員,有專門的場地、人員、經費,集合專家團隊,成立了專門機構,建立了省校協同機制”。
目前,中心完成了“省校兩級智慧思政平臺應用”的開發和建設,服務全省120所高校、150多萬名師生。其中,省級平臺側重宏觀管理和指導,并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校級應用平臺在省級平臺的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進行再次開發,側重具體的教育、管理和服務工作落實,注重彰顯學校特色。
如何使省級平臺和校級平臺實現互聯互通、相互支撐?余照務介紹,在省級層面,利用各個學校的網絡思政中心建立了統一標準,以項目的形式落實并加強對各校級平臺的指導和督查。通過周例會、月調度、年總結工作機制協同整體工作,借助專家委員會提供專業指導。
思政金課把牢課堂主陣地
“大學四年如果沒聽過路老師的課,那將是你人生的遺憾”“每學期都搶不到,郁悶”……在安徽師范大學的師生中,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傳言。
他們口中的路老師,就是“全國師德標兵”“安徽省優秀德育工作者”路丙輝教授,他的課常常是一座難求。
而現在,像路丙輝這樣的名師課堂在安徽省高校智慧思政平臺都能看到。目前,該平臺為全省123所高校提供近4000門思政金課資源,組織了40余場云端思政大課,平臺總訪問量達到1.54億余人次。除了提供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外,智慧思政課教學平臺還可以為思政課教師在線創建課程、設置課程展示模板、課程備課交流提供平臺,推動教師備課資源、教學經驗互動共享、交融互鑒。
如何讓學生“進得去、留得住、學得好、離不開”是思政課一直以來的難題。課堂彈幕、匿名反饋、課堂紅包……一系列創新的智慧教學技術和手段,使安徽大學的思政課不斷呈現出新的活力。
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李明切身感受到了平臺給教育教學帶來的變化。“以前學校開展思政課教學存在專職思政課教師數量不足等問題。通過舉辦青年講壇、思政課直播,不僅可以解決教師不足的問題,還能發掘、培養青年思政教師。”李明說。
思政平臺上的黨史教育課給安徽大學學生宋世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于以往干巴巴的黨史宣講,平臺上很多黨史學習教育課是由全省各高校扶貧干部、援疆教師結合自身經歷講授的,如鹽入水,聽完很受啟發。”宋世煒說。
同時,安徽各校也在積極探索新形式。如合肥工業大學在第二課堂成績單系統“思政學習”模塊建立小程序學習平臺,“思政學習”每學年閱讀及答題量近200萬次;巢湖學院以網絡名師工作坊、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為突破口,培育“名師工作坊”13個,建立起1個校級網上黨校及12個分黨校……
安徽省高校網絡思想政治工作中心副主任潘金剛介紹,目前平臺將PC端、移動端、云端、教學端、學習端、管理端融為一體,形成了集課程教學、資源共享、數據采集、網絡研討于一體的“思政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優質教育教學資源不能充分共享,教學質量不能有效保證”的問題,大力推進思政課改革創新和教學質量提升。
大數據助力教管服一體化
即將從安徽師范大學畢業的大四學生江倩(化名),第一次收到助學金時填寫的還是紙質表格。四年時間過去,一張張紙質表格早已被清晰明確的大數據畫像取代。
“學校利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手段實現了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準識別、精準資助、資助育人和效果評估,實現智慧資助。”安徽師范大學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項家春介紹。
為進一步提升學生資助政策實施成效,提高資助精準度,依托智慧思政數據分析平臺,2019年秋季學期起,安徽已將所有本科階段高校全部納入智慧資助試點范疇。
在智慧思政數據分析平臺上,安徽加大了數據共享力度,實現了對特殊群體學生、困難學生的精準認定。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通過校園“一卡通”對學生就餐情況按月進行統計分析,不需學生自己申請,通過精確的數據統計、分析、比對來確定受助對象,以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讓最需要的學生獲得生活補助。
除了“智慧資助”之外,智慧思政平臺也正成為安徽不少高校教師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樹洞”。
“有人分享讀書筆記,也有人分享廚藝,最重要的是,老師們每天都會對我們表示慰問,不僅問身體狀況,更關心大家的心理和心態,給予我們湖北學子很大的溫暖和信心。”2020年年初,家住湖北省黃岡市的安慶師范大學2017級英語專業學生黃晶晶對學校在智慧思政平臺上組建的臨時團支部深有感觸。
按照安徽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統一數據標準,疫情暴發之初,安徽大學、安慶師范大學等高校第一時間開發校級平臺,第一時間健全組織體系。省、校平臺第一時間實現對接,搭建了“委廳—高校—院系—班級”四級疫情防控的“e網格”,形成了一“網”通達的校園治理和應急管理體系,實現了疫情防控指揮、監測、服務一體化,也為后期疫情精準防控、網絡思政、精準資助、智慧就業以及智慧校園建設提供了工作基礎。
目前,安徽16所首批試點高校已在智慧思政課、智慧資助、智慧就業、新媒體聯盟與輿情分析等方面,逐步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網絡思政工作模式。
在王佩剛看來,目前安徽省高校智慧思政平臺建設正處在1.0時代,未來,將以入選國家智能社會治理實驗基地(高校智慧思政實驗基地)為契機,進一步完善系統,提升平臺功能,推進省內高校間數據共享,實現信息互聯互通,發揮網絡育人的突出作用;進一步推進全省高校思政工作教育管理服務一體化,打造互聯網時代的教育治理體系和育人體系,助力教育現代化。
(作者:本報記者 郭馨澤 任赫 曹金玥 方夢宇 王志鵬 俞路石)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豫ICP備17019456號-52聯系我們:52 78 229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