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多數(shù)整車上市公司發(fā)布了2022年財報。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有喜有憂,無論總營收,還是凈利潤,都出現(xiàn)了不同的分化。剖析其背后的因果,似乎這一切又指向了新能源。
2022年,比亞迪的表現(xiàn)足夠“亮眼”。
銷量上,2022年全年累計達到186.35萬輛,同比增長超200%,這是在疫情期間創(chuàng)造的“火箭速度”;營收上,2022年全年總營收超4000億元,同比增長96%;利潤上,2022年歸母凈利潤達到166億元,同比增長達446%。
比亞迪的爆發(fā)之力在于,總營收雖不及“一哥”上汽,但凈利潤卻反超了上汽約5億元。自從官宣停產(chǎn)燃油車型之后,比亞迪奔跑得更快了。
當時代變了,逐漸轉(zhuǎn)投“新能源”之后,比亞迪確實如魚得水。一直以來,比亞迪依靠的“一張王牌”,也就是其握在手心的供應鏈體系。
2022年,行業(yè)最核心的問題就出自供應鏈,芯片短缺、電池原材料漲價,扼緊產(chǎn)能的脖子。
比亞迪諸多供應鏈板塊保持自研、自持,相對穩(wěn)定得多。包括這166億的利潤,不僅由汽車業(yè)務產(chǎn)生,手機電池、儲能充電電池、光伏業(yè)務等均有貢獻。
做大、做綜合,這大概就是比亞迪與特斯拉相仿的地方。
營收、利潤“雙增長”的,還有多家整車集團,分別是北汽、吉利、長城、長安、廣汽、力帆。這其中,除力帆的體量比較小之外,其他上市公司的總營收均超過了1000億元。
北京汽車在2022年營收為1904億元,但與北京奔馳相關的收入就達到了1831.5億元,占比超過96%。
這是其多年來的現(xiàn)狀,一方面,可以看出豪華品牌在創(chuàng)造營收方面的巨大優(yōu)勢,另一方面,也反襯出北汽自主的生長乏力。
類似的情況,在華晨汽車上,同樣在上演。2022年,華晨中國的總營收是11.31億元,歸母凈利潤是71.47億元,利潤率挺反常的。具體如何造成的,華晨中國有一套解釋,報表相關,不做深究。
其實,華晨中國在華晨寶馬中的股份占比,已經(jīng)從50%收縮為25%,但仍然獲得了足量的利潤輸入。
吉利、長城、長安、廣汽,營收超千億,靠的是自己。值得注意的是,這幾家也是新能源的“活躍分子”,無論混動,還是純電,都在積極布局。
2022年,吉利汽車總營收約1480億元,同比增長46%,凈利潤為52.6億元,同比增長8.5%。
這一年,吉利的新能源銷量為32.87萬輛,同比增長超過300%。2023年,吉利在新能源上的愿景是銷量翻番,超過65萬輛。
而其手中的棋子,主要有關鍵的兩枚:其一是極氪,前一段時間,累計銷量剛剛突破10萬輛,極氪001平均訂單金額為33.6萬元,既有量,也有高營收;其二是銀河,切入更主流的價位市場,參與“油電對決”的赤膊戰(zhàn)中。
2022年,長城汽車總營收約1273億元,同比微增,凈利潤約83億元,同比漲幅較大。
不過,長城汽車“雙增長”并非得益于新能源,按照官方的解釋,是因為其優(yōu)化了產(chǎn)品結(jié)構,單車售價上升,從而帶動了毛利增長。
事實上,長城汽車亟需解決的困難并不少。一方面,是多品牌銷量下滑,比如,哈弗、魏牌、皮卡系列的銷量表現(xiàn)均不佳,僅坦克品牌銷量大幅增長;另一方面,新能源也要補課了,2022年僅賣出12萬輛,同比下滑近14%,與比亞迪、吉利漸漸拉開距離。
長安、廣汽,各自有較為龐大的合資伙伴,但2022年,合資的魔力消失了,最終還得靠自己。
2022年,長安汽車總營收為1212.5億元,同比增長15%,凈利潤來到了78億元,同比增長約120%。
這個財報表現(xiàn)相當可觀了,也拉動了股價的向上回升。怎么做到的?是靠著自主品牌的銷量增長,2022年,長安自主系合計銷量為187.4萬輛,同比增長7%,自主新能源也增長到了27萬輛。
2022年,廣汽集團的總營收為1100億元,同比增長45%,凈利潤約81億元,同比增長10%。
對廣汽而言,新能源這條線,抓得更緊一些。2022年,廣汽新能源汽車賣出了約31萬輛,在自主品牌中的滲透率超過了40%。埃安品牌全年銷量達27萬輛,貢獻了387億元的營收,貢獻占比已超三分之一。
對比下來,上汽集團的陰霾似乎更重一些。
作為整車上市的“一哥”,上汽集團的體量仍然是最大的。2022年,上汽集團總營收為7440.63億元,凈利潤為161.18億元。不過,兩項數(shù)據(jù)同比皆有下滑,各自的下滑幅度為4.59%、34.3%。
2022年發(fā)生了什么?有一個客觀原因是,上海歷經(jīng)了數(shù)月封控,上汽集團遇到的挑戰(zhàn)確實更大一些。
但也有一個深層原因,合資車企正在中國車市丟失主導權,不僅是銷量層面的,還有輿論層面的。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是上汽集團的“兩大奶牛”。2022年,上汽大眾全年銷量為132.1萬輛,同比增長6.35%,但并未達到2020年的水平;上汽通用2022年銷量為117萬輛,同比下滑了12.13%.
看利潤貢獻,2022年,上汽大眾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87.29億元,同比下滑14.3%;上汽通用為55.79億元,同比下滑23.2%。
上汽大眾、上汽通用需要快速變陣,新能源這門課,他們的行動并不慢,但需要再專、再深一點,至于智能化,更有必要從消費者的認知中,就拋棄掉“車機、智駕”落后的印象。
2022年,上汽集團的銷量目標定在600萬輛,但沒有完成。如今,上汽集團的困惑,正是合資車企的困惑,“船大難掉頭”,外國人另一半的投票權,能否快速跟進日新月異的中國市場?這些都需要改變。
不過,船大也有船大的好處,在市場降溫時,有比較充足的現(xiàn)金可以避寒。只是,上汽不能再固守了,要做先行者,不做追隨者,合資的裂痕出現(xiàn)了,另一只手,自主也需要崛起了。
畢竟,不靠合資的比亞迪、吉利、長城,也是可以營收超千億的。
“滑了一跤”的上汽,請再加油。
財報中的另一個現(xiàn)象,就是“增收不增利”。蔚來、理想、小鵬,包括零跑,均是這樣的情況。甚至賽力斯和北汽藍谷,也陷入了這樣的怪圈。
銷量增長,虧損擴大,就好像新造車是傻子才做的買賣,但是,這段日子得熬過去。
以蔚小理零為參考樣本,2022年,四家新造車企業(yè)營收分別為492.69億元、268.55億元、452.87億元、123.85億元,同比增長了36%、28%、68%、295%。原因很簡單,銷量增加了,營收就水漲船高。
但是,從虧損來看,四家新造車企業(yè)均擴大了虧損幅度。2022年,蔚小理零凈虧損分別為為145.59億元、91.39億元、20.12億元、51.09億元,同比分別擴大了38%、88%、526%、80%。
虧損的原因也很“直給”,銷量增加了,但不足以攤平與日俱增的研發(fā)成本,同時,2022年電池原材料大幅上漲,單車無法盈利,整體虧損還會擴大。
數(shù)據(jù)擺在那里,2022年,蔚來、小鵬、理想、零跑的研發(fā)費用分別為108億元、52億元、68億元、14億元,相比于2021年均有大幅度增長。
研發(fā)當然是要“投資”的,而期望予以回報的,是新產(chǎn)品在市場上的“一炮走紅”。像蔚來全系切換為NT2.0平臺,小鵬今年倚重的G6,理想則會在今年推出純電系列,零跑沒有新車,但產(chǎn)能梳理同樣要花錢。
有一條鐵律,怕是不可逾越,“永不盈利的公司是不存在”。
所以,新造車終究要考慮盈利的問題。路徑無非這么兩條:1、想辦法節(jié)省開支,無論是理想式的套娃造車,還是在平臺、架構上盡量通用,或者像特斯拉一樣,在制造技術上創(chuàng)新;2、想辦法擴大規(guī)模,銷量必須邁過好幾個山頭,如今月銷過萬,離“扭虧為盈”還有挺遠的距離。
這也是為什么,諸多新造車的老板們,非常喜歡暢談未來的銷量規(guī)模,動輒年銷百萬起步,因為只有達到一定的銷量規(guī)模,在汽車行業(yè)才能長期生存下去。
分析了多家車企的財報情況,背后有一條邏輯非常清晰,銷量幾乎決定了一切。
當時代變了,巨輪開拔于新能源市場,銷量的增長點就鎖定在了新能源。那么,答案很明顯了,向新能源要銷量,向新能源要利潤。
關鍵詞:
Copyright (C) 1999-20120 關于我們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huán)球快報網(wǎng) | 京ICP備2022018928號-24聯(lián)系我們:315 541 18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