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短暫涼爽后,這兩天長沙再次進入炎熱模式。在戶外,一些沒有空調“加持”的場景該如何降溫?號稱“清涼神器”的降溫噴霧,聽起來似乎能夠滿足夏日消暑的需求。但這些號稱“一秒降溫”“迅速制冰降溫”的噴霧是否安全?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車內使用降溫噴霧,面部燒傷
今年7月,消費者吳先生在某電商平臺購買了五瓶降溫噴霧,號稱能讓汽車內迅速制冷。7月13日,吳先生在車內使用了降溫噴霧,隨后下車買東西。回到車內,發動車輛后車內著火,吳先生當即被燒傷面部和四肢。醫院判定吳先生屬于二度燒傷。
事實上,因使用降溫噴霧導致危險的情況去年就有發生。趙女士表示,去年她在網上買了兩瓶汽車降溫噴霧。收到貨后她立刻試用,當時覺得沒什么效果。她隨手將降溫噴霧放到汽車座椅邊的水杯區。趙女士關門下車五分鐘后,降溫噴霧在車里爆炸,車座椅被炸裂。在趙女士投訴后,店鋪下架了這款降溫噴霧。
其實,吳先生所購買的降溫噴霧,在產品頁面上根本沒有任何有關成分的介紹,介紹中只寫明含有“高能降溫因子”,產品的瓶身上也沒有成分說明。事實上,記者搜索發現,電商平臺上大部分降溫噴霧,在產品介紹頁面都沒有成分介紹,普遍含糊地描述為產品含有“高能降溫因子”,讓人十分疑惑。
“高能降溫因子”到底是什么?是否安全?通過詢問客服、查找產品瓶身說明等方式,記者發現,目前市場上的降溫噴霧成分包括乙醇、LPG(液化石油氣)等成分,還有的產品商家表示降溫成分為R134a制冷劑。比如,一款名為“小林冰舒醒”的產品,成分是乙醇和薄荷腦。其中,乙醇含量為50%,乙醇是易燃物。
線上平臺沒有統一品質管控標準
從產品的成分來看,大多數噴霧中含有乙醇、LPG(液化石油氣)等易燃成分。讓人不安的是,明明含有如此高風險的成分,產品介紹頁面還往往打出“零風險”“安全”等字樣,不同商家對注意事項的說明也缺乏統一標準,不少客服對產品也缺乏了解,不能給消費者提供準確的安全建議。既然這些產品成分不一,產品說明不一,平臺如何有效監管?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就降溫噴霧詢問了電商平臺,相關平臺做出了回復。
清涼噴霧并不是通用商品名稱,目前平臺上銷售的相關產品主要分兩類:一類以乙醇、薄荷腦等為主要成分的噴霧類產品(比如小林制藥的清涼噴霧),這類產品適用的是《QBT1858.1-2006花露水標準》;另一類則是罐裝液化氣類的清涼噴霧產品,有的平臺使用的是《QB2549-2002一般氣霧劑產品的安全規定》,有的參照的是《GB13042-2008包裝容器鐵質氣霧罐》,而產品自身執行的標準有的是企業標準(Q/330783J003-2020),有的則是《GB/T7778-2017制冷劑編號方法和安全性分類》,也就是說,目前線上平臺對清涼噴霧類產品并沒有一個專門的統一的品質管控標準。
宣傳內容上,各平臺注意到了“迅速降溫”“冰爽一夏”等宣傳用語,平臺稱這些產品確有降溫效果,未發現涉嫌虛假宣傳。但是從幾個平臺的回復看,并沒有提到對商品宣稱的“零危害”“安全可靠”的關注。
專家提醒,不管是哪種降溫噴霧,都含有一部分的可燃性氣體(乙醇、薄荷腦、或者丙烷、丁烷等),因此使用時應格外注意,必須遠離火源;噴霧中的有機物質不僅易燃,還有可能造成部分敏感人群皮膚過敏;含有丙烷、丁烷等超低沸點的噴霧使用時可使局部溫度降至零度以下,直接噴涂可能導致皮膚凍傷;此外,部分有機物質在使用噴霧一段時間后仍可能有殘留。
此外,消防部門也提示市民選購降溫噴霧產品時,一定要仔細了解其中的具體成分,如果涉及乙醇、液化石油氣這類易燃可燃的產品,使用時必須要遠離高溫、火源。雖然有一些商家自稱產品并不會起火燃燒,但依然要持謹慎態度。(記者李姝)
推薦閱讀
最新資訊
Copyright (C) 1999-20120 www.xinhualab.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環球快報網 | 聯系我們:265 073 543 9@qq.com